○含 今(南京)
驱车50多公里,赶到江宁陶谷去见一位神秘人物。江宁在我心目中,曾是一个农耕与现代文明交汇的地方,丘陵多,湖泊多,一脉山、一脉水滋养着此地人的灵性。汽车在蜿蜒的山路中前行,在一片美得像童话般的山道风景中,沿抛物线形的路口拐进一个分岔路段,偶有小石子颠簸一下轮胎,泥土路呈现着乡村的古朴美,路两边的风景一下子将忙碌的心归拢在春风里。
在山青色、水清澈的池塘后面,琉璃厂的壁画、大门前的乌桕树,交融在浓郁的艺术氛围里,我们一行人终于见到了从事琉璃制作的专家杨联伟。他自幼学画,油画、国画、琉璃制作均师承名家,一生潜心研究琉璃技艺。
顺着指向,我们看到展示柜里的琉璃残片,他很笃定地说:“这几块残片是大报恩寺琉璃拱门上的残片和瓦当残片,你们看,这块瓦当残片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五颜六色的光芒,尤其是明瓦蓝的颜色,是不是有一种令人感到惊艳的美?这说明在明朝时期窑工烧制琉璃瓦的技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他一直在抢救残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古琉璃文物,这些穿过历史硝烟的古文物,最终归于平静。在修旧如旧的过程中,他突发新的灵感:何不在原有老物件斑驳残片的基础上结合还原的图像,不再停留于只是做出复制品的认知层面,大胆创新,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琉璃新品呢,也叫作“修旧如新”,让非遗走入现代生活,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展开剩余61%杨联伟拿起一件四周呈土黄色,中间盒面翡翠绿的琉璃制品展示给我们欣赏。“这件‘报恩寺琉璃瓦当壶承’是我创作出来的新品,宝相花瓦当的原型是大报恩寺琉璃建筑构件(原件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在他的娓娓道来中,我们知晓了明洪武帝朱元璋在南京颁布废除“团茶”进贡、改用“散茶”的政令,散茶泡茶文化与南京息息相关。他设计制作出以琉璃瓦当为盒面的中空扁盒形器物,可以作为茶点盒使用。
创作本身就具有连接作用,我们能真切感受到偏居南京一隅的琉璃传承人用心投入的热忱,让金陵琉璃文化通过现代喝茶的生活方式走进寻常百姓人家……
焽凤窑外,一棵临水而生的歪脖子苦楝树,经冬不落的果实挂满树梢,舒展嫩叶的两条枝丫伸到窑屋的小窗棂上,春风吹过,枝叶摇曳,格外动人。
杨联伟站在焽凤窑场地中央,向我们详细讲解琉璃渊源,从制作到烧制成型的全过程:
“琉璃”是古建筑特别是宫廷建筑采用的一种带釉陶器,最初是指魏晋时期从海外进口的一种有色玻璃,后来把铅釉用到砖瓦等建筑材料上,进一步演变成为陈设、日用陶器。琉璃在制作前期,选土也很重要,要从江西、山西、宜兴等山地采集。以陶土为胎,印稿刻线,用浮雕技法表现图案。最后,按照使用功能成型后,入窑高温素烧,然后根据色彩需要着色后,再次入窑,以 800到900摄氏度的窑火焙烧而成。只有经过一道道严格的工序,才能烧制出颜色多样、造型百变、光泽非常好看的琉璃。
做这一行当的人,要能够沉下心来,急不来,焦躁不得,一切都要耐得住性子,潜心研究,时光终不负努力,定会得到满意的艺术成果。
正午的阳光明媚,洒在清澈的池塘水面上,山风吹拂,水光映照着这位自带光芒的手艺人。他创作山水画,再使用烧制琉璃的技术将其烧制成陶瓷片,使画作与琉璃建立起关系,把不易保存的纸质画作,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工序,烧制成琉璃作品,解决纸质作品在保存时所担心的虫蛀、潮湿、风化的问题。
他出众的才华和倾心的专注也像琉璃一样在阳光下散发着五彩斑斓迷人的光芒。这些具有现代性的琉璃作品因为有他的介入,后代人才有机会品鉴我们现今的绘画艺术表现形式、笔墨及绘事之精要,也不失为孤独且遥远的壮举!夕阳余晖中,我们一行人渐行渐远,他的身影渐隐在霞光中,闪烁在历史长卷里。
发布于:江苏省正规杠杆炒股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