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谁不知道啊?京剧唱得荡气回肠,民间传得家喻户晓,好像马谡丢了街亭就该千刀万剐似的。但你要是真翻翻史书——嗯,这事儿可没这么简单。
一、马谡之死,迷雾重重
《三国志》里关于马谡的结局,居然有好几个版本!向朗传里说,马谡兵败后直接跑路了,向朗知情不报被撸了官;马谡传里又说,他被抓进大牢砍了头,诸葛亮还亲自祭奠,哭得稀里哗啦。为啥同一件事记载差这么多?古人写史也跟咱们发朋友圈似的,视角不同嘛……
不过最有意思的是王平传里那句:“丞相亮既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夺将军黄袭等兵。”哎?等等,斩的不止马谡一个人?张休、李盛也跟着掉了脑袋,黄袭兵权被撸得干干净净?这细节可太关键了!
展开剩余73%二、街亭之战:一场被掩盖的权力游戏
表面看,马谡是主将,王平是副将,但实际守街亭的班子有五人:马谡+王平+张休+李盛+黄袭。结果呢?马谡、张休、李盛全被砍了,黄袭成了光杆司令……等等,为啥王平不仅没事,还升官成了“参军”?
翻翻《三国志》的蛛丝马迹——王平当时带着千把人死守要道,鸣鼓吓退张郃,算是唯一没崩的部队。但问题来了:马谡为啥只给他一千人?王平曾建议“当道扎寨”,结果被马谡和三个副将集体否决。嗯,这味儿就对了:张休、李盛、黄袭明显是马谡的“自己人”,抱团排挤益州出身的王平嘛!
所以街亭之败,哪是什么“马谡刚愎自用”?分明是荆州派(马谡系)和益州派(王平系)内斗翻了车!
三、诸葛亮挥泪:政治家的无奈
诸葛亮和马谡啥关系?“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亲如父子啊!杀他?心里一万个不愿意。但张休、李盛说砍就砍,黄袭说撸就撸,为啥偏偏对马谡“自临祭,为之流涕”?
你想啊,荆州派是诸葛亮执政的基本盘,马谡更是心腹中的心腹。可街亭一败,朝野震动,不杀马谡难以服众;但全杀光了,荆州派势力崩盘,益州派趁机坐大怎么办?最后只能演一出“挥泪斩马谡”,保下王平这枚益州棋子来搞平衡……啧啧,政治家的眼泪,三分真七分戏啊。
四、被遗忘的小将:张休李盛才是真正的牺牲品
张休、李盛这两人,史书里连个单独传记都没混上,名字在王平传里一闪而过,命就没了。他们到底犯了啥大罪?大概率就是站错队——跟着马谡排挤王平,结果兵败背锅。
黄袭更惨,兵权一丢,从此史书查无此人。反而王平一路高升,后来成了蜀汉顶梁柱。你说诸葛亮本意真想杀马谡?我看未必。但张休、李盛这种“小角色”,砍了正好堵住悠悠众口,还能给益州派递投名状……害,乱世里的小人物,命如草芥呀。
五、诸葛亮在下一盘大棋?
有人说,诸葛亮斩马谡是“挥泪执法”,大公无私。但拉长时间线看——街亭战后,荆州派势力大衰,王平、姜维等益州将领逐渐掌兵。嗯,你说诸葛亮是不是借机搞了一波“人才换血”?毕竟北伐要靠益州人卖命,总得给点甜头……
等等,刚才说啥来着?哦对,马谡死了,王平上去了,蜀汉的派系天平悄悄倾斜了。你说诸葛亮狠心?未必。你说他无奈?肯定。但政治嘛,有时候就得用血来洗牌……
所以啊,读历史千万别只看表面。挥泪斩马谡?泪是真,挥刀未必只冲他一人。那些藏在史料缝隙里的名字——张休、李盛、黄袭——才是政治绞肉机里无声的残渣。至于诸葛亮……他深夜对着马谡灵位哭的时候,心里想的到底是街亭,还是朝堂上那盘永远下不完的棋呢?谁知道。 #创作狂飙热血夏天#
发布于:安徽省正规杠杆炒股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